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大百科全书》负责人在研究工作。
资料图片
鸿篇巨制《中国大百科全书》。
资料图片
综合性百科全书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众书之源”,体现一国学术水平和文化底蕴。
1993年8月,7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全部出齐,覆盖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66个学科,共收77859个条目,约12568万字。这是中国人编纂的第一部综合性百科全书,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
亲历者说
金常政: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首卷《天文学卷》责任编辑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是在筚路蓝缕、艰苦备尝中起步的。金常政说,那时办公条件差,编辑部前后搬过8次家,但大家都憋着一股劲,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
被任命为天文学卷责编之后,金常政立刻补充天文学知识,数次奔赴上海、南京与知名学者沟通。仅4个月,天文学卷就召开学科编委会,仅两年半就完成了150多万字的编纂工作,于1980年12月出版。以天文学卷出版为标志,中国没有自己的百科全书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第一炮”,天文学卷获得国内外的高度肯定。金常政介绍,为了保证百科词条的准确权威,词条先由各分册编辑召集撰稿专家集体讨论,确保是该学科最基础、最可靠的知识。然后撰写样条,供撰稿者参考。词条作者大都是该领域的权威,都是大学者写小词条。稿件要经过编辑初审,专家中审和终审。很少有词条一次通过,绝大多数词条都要反复修改,从而保证了质量。
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举全国之力、动员全体知识界参与的国家级文化工程。15年中,参加撰稿的作者达2万余人,编辑人员超过1000人。中国科学院84%的学部委员,社会科学领域众多的学科带头人,各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都参加了该书的编纂。
许多参与撰稿的专家学者已年届古稀,白首弱躯,孜孜不倦。外国文学专家冯至带病连夜审读清样,目力不济,便用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八十高龄的法学家潘念之忍着疾病的剧痛,硬是改完稿件才去住院。翻译家王佐良右手骨折,戴着夹板,用左手扶着右手,撰写词条……
矿学家孙德和临终前还在审阅书稿。冶金学家李熏临终前数日还询及对《冶金学》一文的意见。国际法专家陈体强逝世前两天还给编辑部写信解决一处资料问题。建筑学家童寯(jùn)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写《江南园林》条目……
外国文学专家罗大冈在写《法国文学》条目时,反复琢磨,写成初稿后,分寄给25位老朋友征求意见,然后又反复修改,七易其稿。为搞清平型关战役的一个细节,编撰者甚至不辞千辛万苦找到了当时一名炊事员。相声大师侯宝林为写好《戏曲曲艺》卷中的条目,十易其稿。
7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全部摞起来有3米多高。如此大的体量,显然不是普通读者能完整购买的。就在第一版的编纂尚未结束时,从1991年开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已开始筹划出版简明版、第二版,并开始策划利用第一版编纂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大量资料出专题百科、小百科,出普及读物,以满足多方面多层次读者的需要。今天,中国的百科家园已是琳琅满目,地方百科全书、行业百科全书等品种多样。其中,针对小读者的百科类图书销售火爆,《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累计销售1000多万册。
参观贴士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一楼设有百科博物馆,收集展示与百科全书有关的各类档案和文物。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如需参观,可提前预约。
《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26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