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想必大家最近或多或少都听过或关注过“海克斯科技与狠活“。
或许我们很多人都没想到,爸妈唠叨了多少年,左一句“不要吃垃圾食品”,右一句“对身体不好”……
居然抵不过两位抖音博主的“我一勺三花淡奶”“全是科技与狠活儿”,来得直接有效。
而这几句最近突然走红的网络热梗,源自抖音博主辛吉飞和刘怂。
辛吉飞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我们经常见到的街边美食的制作短视频,详细还原了一些小吃的制作过程。
图源:抖音
当大家以为他是美食博主时,他却拿出各种各样的“添加剂”,有条不紊地倒入食物中,最后,在一众网友的注视下,通过“海克斯科技”的加持,这位博主几乎完美复刻了一道道我们常见的美食:奶茶、果冻、炸鸡排、烤肉串、烤面筋、速冻包子……
其魔性又洗脑的声音,再加上标志性的歪嘴动作,让人在大开眼界的同时又瑟瑟发抖,直呼不敢再看了。
随之而来的,这些看似神奇的食品添加剂在网络的舆论中, 被成功地冠上响当当的外号:海克斯科技。
“海克斯科技”一词,本是来源于英雄联盟游戏,指的是“魔法与科技的全新意外融合物”,可以用它来制造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工艺品。这个词被用在各种食品添加剂上后,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这些东西的认知和印象。
另一位叫“刘怂”的博主,则为“海克斯科技”的走红再次添了一把火,成功打破了大家对于某些食物的滤镜。
其中传播最广的一条视频中,饭店的老师傅用肉骨头熬了很久的汤,看上去依然汤清水寡,丝毫不能引起人的食欲,老师傅说:“这得再泡上一宿才能白”。
博主等不及了,当场为老师傅示范什么叫“效率”,一勺三花淡奶下去,轻轻一搅,锅里的羊汤立刻白的冒泡。
老师傅不甘示弱,说:“你这不骗人的吗?”博主调侃:“要不你这店开不下去”,说着往汤里加了一点羊杂,老师傅拿起汤勺尝了一口,陷入了沉思……
这就是“一勺三花淡奶”的出处。
除了“三花淡奶羊汤”,这位叫刘怂的博主用他多年来积攒的经验,为视频中的老师傅和广大网友们展示了“浓缩羊膏”、“芝麻精油”、“豚骨香膏”等一系列“海克斯科技”,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了餐饮行业中部分不良商家滥用添加剂的现象,看完着实让人震惊。
随着上面这两位博主的走红,不少博主也纷纷加入了“揭秘海克斯科技阵营”,掀起了一场与众不同的网络食品安全热潮。
从长远来看,这些举动唤醒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食品添加剂”的存在,也学会了买东西前先看看配料表。
但也有人说,过度宣扬“科技与狠活儿”,是在食品领域变相制造焦虑,甚至不分青红皂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伤害了无数兢兢业业的良心餐饮人。
后来,博主辛吉飞在舆论非议中,把自己高达700万粉丝的账号注销,但其带起的“海克斯科技与狠活儿”仍然热度不减。
?+
+
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无论是揭秘还是质疑,其首要前提是基于我们要正确理解食品添加剂的存在。
食品添加剂的英文为“Food Additives”,顾名思义,是添加进食物里面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形成的物质,所以不能直接作为食物吃,而是要严格按照标准加入食物中。根据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添加剂在使用时需要遵循以下几条主要规范,例如:
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不应用来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食品配料中该添加剂的用量不应超过允许的最大使用量;
……
作为工业化的产物,食品添加剂被誉为现代食品的“灵魂”,毕竟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也丰富了我们的饮食。
最近大火的“海克斯科技”让人认识了形形色色的添加剂,各种陌生的名词,照着念都有些费劲。其实这些添加剂 的存在,一般用来改善食物的色香味或提高食物的口感,有时,也出于食物加工的工艺需要或者防腐需要而添加。按照其作用主要分为以下常见的几类:
?+
+
防腐剂(preservatives)
小时候总听大人说“XX含有防腐剂,吃了小心变木乃伊”,这样的话听多了,自然导致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多少有点谈“腐”色变。
其实防腐剂的种类有很多,单谈食品防腐剂,又叫抗微生物剂(antimicrobial),主要是用来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其中的“microbial”指的就是“微生物”。
食品防腐剂经常被用于各类吃的、喝的食品配料中,常见的应用在食品中的防腐剂有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丙酸钙、乳酸链球菌等,其作用主要就是用于防止食物腐坏变质,能延长食物的保质期,同时也避免食物滋生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帮助远离食物中毒。
比如饮料、罐头、果酱、榨菜、面包、蛋糕、调味料等等比较容易变质的食物中,因为这些东西极易滋生各种细菌、微生物,如果不适当加些食品防腐剂,可能在加工的过程中就坏了,也就等不到出厂再进入各大超市商场售卖了。
?+
+
抗氧化剂(antioxidants)
除了防腐剂能延长食物的保质期,抗氧化剂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
比如苹果切开,放置一会儿就会变色,这就是典型的氧化现象,氧化的时间一长,自然也就变质了,所以如果想避免食物氧化,抗氧化剂就派上用场了。
常见的抗氧化剂主要分为天然提取和人工合成的。从辣椒、香料、茶叶、枸杞中提取的抗氧化成分,像茶多酚、花青素、虾青素这些都属于天然的抗氧化剂,不仅保鲜抗氧化,还有保健作用。
还有一些合成的抗氧化剂,被用于各类油炸食品、方便面、罐头、肉制品等食品中,比如没食子酸丙酯(PG)、二丁基羟基甲苯(BHT)、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等。
?+
+
着色剂 (Coloring agent)
食品除了保证新鲜不坏,为了勾起人们的食欲,往往还得颜色好看,这时候“着色剂”,也就是“食用色素”就发挥作用了。
色素也分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天然色素(Natural Pigments)有辣椒红、甜菜红、红曲红、叶绿素铜钠、栀子黄等,这些基本从植物或微生物中提取。
图源:123RF
不过天然的色素稳定性比较差,而且提取比较困难,成本相对就较高,所以就有了合成色素,比如苋菜红(Amaranth)、柠檬黄(Tartrazine)、日落黄(Sunset yellow)、亮蓝(Brilliant blue)和靛蓝(Indigotine)等,相比天然色素,这些合成的色素虽然颜色鲜艳成本低,但或多或少都含有一些毒性,对身体有害。
?+
+
膨松剂((Leavening agents)
食物除了要看起来有食欲,口感方面往往也得跟上,膨松剂就是让食物变得更蓬松、更松软或者更酥脆,一般常见于以小麦粉为主的焙烤食品中,比如我们常吃的馒头、面包、蛋糕等等。
膨松剂主要分为生物膨松剂(Biological leavening agents)和化学膨松剂(Chemical leavening agents),其中生物膨松剂主要指酵母类,比如常见的鲜酵母、活性干酵母等。而化学膨松剂主要有复合膨松剂,即泡打粉、发酵粉;碳酸氢钠,也就是常说的小苏打;碳酸氢铵,又叫大起子、臭碱。
?+
+
增稠剂(Thickening agent)
增稠剂经常出现在冰淇淋、蛋糕、调味酱等食品里。除了能提高食物粘度、稠度,保持色香味的稳定性,还能让其更润滑细腻,改善食物的卖相,让其看起来更加美味,口感更好。
不过增稠剂也分天然的以及合成的,一般应用在食品中的基本以天然增稠剂为主,主要是从一些糖类、藻类植物或动物、微生物中提取,比如淀粉、果胶、琼脂、明胶、海藻胶、黄原胶、结冷胶等。
?+
+
甜味剂(Sugar substitute)
从甜味剂的英文名称,能看出来,它就是一些商家在包装上常打的噱头——“代糖”。
添加甜味剂的食物之所以能够让人品尝出甜味,是由于甜味剂的分子刺激味蕾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理过程,所以区别于我们常吃的糖、蜂蜜等甜味食物。
在中国,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糖和乳糖等糖类物质,并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而是被归类在营养素中,更多的被视为食品原料。
所以甜味剂一般指的是那些人工合成的代糖,比如糖精(Saccharin)、阿斯巴甜(Aspartame)、甜蜜素(Cyclamates)、安赛蜜(Acesulfame)、山梨糖醇(Sorbitol)等。这些甜味剂一般不具备营养物质,所以一些宣称0脂肪0卡路里,但是喝着或吃着又有甜味的食品,里面基本都是甜味剂在发挥作用。
?+
+
酸味剂(acidulants)
酸味剂属于酸度调剂(acidity regulators)的一种,它的存在,除了能够调节PH值,让食物尝起来有酸味,让人更有食欲,还能够在酸的环境下,抑制细菌,控制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消化吸收。
酸味剂主要分为有机酸和无机酸,常见的应用于食品中的酸味剂以有机酸为主,比如醋酸(Acetic acid)、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即维生素C)、柑橘类水果中提取的柠檬酸(Citric acid)、各种牛奶或发酵产品中提取的乳酸(Lact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等。而无机酸应用在食品中较为广泛的是磷酸(Phosphoric acid),比如可乐等饮料中添加的就有这类酸味剂。
?+
+
香料(spice)
这里的香料是从广义上来说的,能够闻出或者尝出香味的物质,包括“香原料”和“香精”。香原料一般指的是天然的香料,一些动物的香腺、香囊,一些植物的花、叶、枝、干或者其分泌物,比如树胶、树脂,也有香味。
香料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可追溯到黄帝时期,古人对香料也爱得深沉,屈原的《离骚》中,以“香草美人”谓君子,将浪漫展现得登峰造极。
而随着有机化学和香精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化学合成香料,即芳香化合物(Aroma compound),一般通过化学结构或功能团来区分不同的香型,比如烃类、醇类、酸类、酯类、内酯类、醛类、酮类、醚类、酚类、缩醛类、缩酮类、大环类、杂环类等。
现代食品为了追求利润,降低造价,有时会仿照天然食品的味道,将天然的香料和合成的香料在一起调配成各种具有天然风味的各种香型的香精,比如巧克力味、牛肉味、奶味等等。
不过这也催生了一批无良商家,比如在抖音博主爆料的视频中,揭秘一些商家把边角料和其他便宜的肉混合在一起,再放入牛肉或羊肉香精,做成几可乱真的牛羊肉,这么好用的东西,当然不止一种,在很多消费者不知道的时候,各种风味的香精油已经层出不穷。
除了香精,市面上常见的还有奶精,即植脂末(creamer),比起真正的牛奶,这东西造价低而且好使,能大大改善饮品的味道、口感,所以普遍添加在奶茶、咖啡、雪糕等乳制品中。
但是植脂末的主要成分里往往含有氢化植物油,这东西属于典型的反式脂肪酸( trans fatty acid,简称TFA),吃多了会对身体造成负担,危害健康。
另外常见的还有味精,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monosodium glutamate),即蛋白质中分解再游离出来的谷氨酸,鸡精里面的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也是这个,加入一点,就能让食物味道更美更鲜。
?+
+
科技是把双刃剑
从上面各类食品添加剂的介绍中,不难看出,它们承担着各种各样的作用,有的让食物更便宜,有的让食物更好看,有的让食物更好闻,有的让食物更好吃……它们的存在,本质上还是为了迎合或满足消费者的某些需要。
科技是把双刃剑,用来形容食品添加剂也非常贴切, 它改变生活,但滥用科技却可能走向极端,变成“狠活儿”。
想要解决焦虑和恐慌,不是过度去玩梗,而是需要在了解的基础上,辩证地看待食品添加剂,有些添加剂可能是天然的、对人体无害的,而有些则是需要我们格外去关注用量,甚至尽量远离的,比如一些颜色格外鲜艳、或者味道超出本身食材香味的食品,就需要注意了。对于那些违法或者没有严格按照标准使用添加剂的食物,更应该严厉打击。
吃进嘴里的食物,和吸收进脑子的知识,一个充实我们的身体,一个丰富我们的精神,都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赖以生存的能量。
所以,多一些了解和关注,既能为自己或家人争取一份有意识的安全保障,也能为食品安全事业的进步增添一份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