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0898-88889999

网站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盛煌注册

  • 主营项目标题六
  • 主营项目标题五
  • 主营项目标题四
  • 主营项目标题三
  • 主营项目标题二
  • 主营项目标题一

盛煌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盛煌动态

印度尼西亚海啸

发布时间:2023-08-29 12:19:29 点击量: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2004印度尼西亚发生的海啸
印度尼西亚海啸,属于海啸的一种,是发生在印度尼西亚上的现象。
中文名
印度尼西亚海啸
外文名
Indonesia tsunami
发生时间
2004年12月26日
发生位置
印度尼西亚
这次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的交界处,消亡边界. 地处安达曼海。
印度尼西亚海啸 印度尼西亚海啸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到2005年1月10日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15.6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各国在此次海啸中死亡人数统计: 在2004年12月26日的大海啸中,印尼受袭最为严重,据印尼卫生部称,该国共有238945人死亡或失踪。已经确认死亡的人数增加了1874人,达到111171人,失踪人数则为127774人。
泰国确认遇难者总人数为5393人,失踪人数新增加3071人,其中超过1000人为外国人。
斯里兰卡是受袭仅次于印尼的国家,其遇难者总人数为30957人,失踪者人数为5637人。
印度,官方确认的死亡人数是10749人,失踪人数为5640人。
缅甸共有61人在海啸中遇难,而联合国估计该国死亡人数为90人。
马尔代夫至少有82人遇难,失踪人数新增加26人。
马来西亚警方称,该国共有68人遇难,大部分为槟榔屿居民。孟加拉国则有2人死亡。
非洲东海岸也有人员在海啸中遇难,其中索马里死亡298人,坦桑尼亚死亡10人,肯尼亚死亡1人。
国际救援人员认为,索马里的遇难者人数可能被夸大了。
遇难人数统计:
印度尼西亚:238,945
斯里兰卡:30,957
印度:16,389
泰国:5,393
马尔代夫:82
马来西亚:68
缅甸:61
孟加拉:2
索马里:298
坦桑尼亚: 10
肯尼亚:1
总计:292,206
(注:该统计数字包括印尼127774名失踪人员及印度5640名失踪人员;为避免重复计算,该数字没有包括泰国的3071名失踪人员,斯里兰卡的5637名失踪人员也没有计算在内。)
(2005年1月10日)
澳大利亚政府1月5日宣布,该国将向地震和海啸受灾国提供价值8.1亿美元的援助,超过德国的6.7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捐助国。到目前为止,全球援助总额增至30亿美元。
香港为灾区捐款7亿 创下单一城市及人口捐款之冠
中新网1月9日电 印度洋海啸灾情前所未有地触动了香港市民,他们踊跃为灾民捐款。港人这次赈灾捐款,除了打破香港有史以来的捐款纪录外,也创造了以单一城市及人均捐款计算的全球之冠。据了解,香港各界已筹得近7亿港元的赈灾款项,平均每位香港市民捐款达100港元。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香港各大赈灾机构中,香港红十字会筹得赈灾款项达 2.89亿元,宣明会筹得1.05亿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筹款7300万元,乐施会筹款逾3800多万港元,“无国界医生”筹款为1700万港元,救世军筹款1300万港元。再加上香港特区政府及其它民间赈灾团体的筹款数字,以及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等地200多位演艺人士参与的“爱心无国界演艺界大汇演”已筹得的3641万港元善款,赈灾捐款总数已接近7亿港元。
增援受灾国家5亿元突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岁末,一个揪心消息笼罩着国人的心。印度洋地震和海啸造成巨大人员伤亡。与此同时,一个暖心的声音也从北京传出:在继国家主席胡锦涛等领导人向发生灾难的有关国家致电慰问后,12月31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会见印度洋地震海啸受灾十国驻华使节和部分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时郑重表示:中国将在以往援助基础上,再对印度洋地震海啸受灾国家增加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
并根据各国的需要,随时派出救援队(见新华社2004年12月31日电)。这是一个有力的声音,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声音。
灾难是人们所不愿见到的。印度洋的海啸特大灾难更是罕见的灾难。同一切灾难发生后人们的心情一样,都祈盼着救援之手;也同一切灾难发生一样,人们都在检验着真假朋友。印度洋海啸灾难虽是短短数天,人们看到了什么?
在对灾难的关注方面,中国是反应最迅速的国家之一。当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一传出,国家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等领导人就相继向相关国家领导人致电慰问,深表同情。与此同时,中国红十字会、全国妇联等团体发起了救灾募捐动员。香港同胞也兴起捐献救灾热潮,仅李嘉诚基金会就捐献2400万港元。
在对灾难的救援效率方面,中国是响雷下雨国家之一。早在12月26日,国家商务部就宣布:为体现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受灾地区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友好情谊,中国政府决定根据灾情向印度、印尼、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泰国五国提供人道主义紧急救灾援助。29日晚上,又根据灾难的最新情况,外交部长李肇星紧急召开财政部、商务部、卫生部、地震局和军队有关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决定大幅增加中国政府对受灾国的物资和现金援助。人们看到,12月30日,中国第一批价值为500万元的食品、药品和帐篷等救援物资就在印尼救灾指挥中心卸货;12月31日,由中国地震局副局长率领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伍35人也抵达印尼北苏门答腊省棉兰机场进行救灾,成为第一个赴印尼的国际救援队;12月31日,第一批100人的10支卫生救援队第一队从上海出发;接着,31日下午,广东卫生厅派出第二救援队奔赴泰国。在对救灾的财物方面,中国是迄今数额最大的国家之一。
在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就宣布给予2000多万元人民币的救灾。才过几天,就决定增加救援资金5亿元人民币。此举,令世人眼前为之一亮,更令中国人为之自豪。毋庸讳言,这是一个真正朋友的体现,也是一个责任大国的表现。
捐款5亿,对于像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算不了什么,但对人口巨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中国政府毅然解囊,义无反顾捐献,这证明,经历过改革开放和平崛起的中国,已是东南亚人民的好朋友,也是世界人民信得过的好朋友。这是继几年前亚洲金融风暴时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之后对东南亚国家又一负责任的重要举动。
当海啸灾难降临东南亚人民中间时,中国政府想灾国人民所想,帮灾国人民所需,迅速应对,全力相助,个中之情之义世人共见,意义深远。一个责任大国令人陡添敬意。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到2006年末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以及所造成的瘟疫灾害已经造成近30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也是世界灾难史上较悲壮的一次,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97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造成24.2万人的遇难。
救助印度洋海啸受灾国 各国都是“同事”
2005年1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印尼雅加达的救灾峰会上作题为《同舟共济重建美好家园》的讲话时,是以这样的言词开场的:“尊敬的苏西洛总统,各位同事……”
在中国,“同事”是指同一个单位、公司的人。温总理之所以把与会的各国、各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或代表也称为“同事”,是因为印度洋海啸已经发展成为一场牵涉多方利益的人类灾难,因
而其救援工作可以看作是一个“大家庭”内的“家事”,各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就成了目标一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的同事。
温总理的这一句“同事”,不经意间显示了中国对于人类共同利益、人类共同事务,已经具备了与时代潮流相一致的认知。这一句“同事”,表明了尽管国家间仍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国家间仍然可以在某些层面或具体课题上同属一个“单位”,同属一个“家庭”或“社区”,可以合作共事。
这些层面或具体问题,就是指牵涉到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性问题”,或牵涉到一批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跨国-多边问题”或“区域性问题”。前者如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如果再上升的话,一些国家努力争夺的岛礁也将消失,没什么可争的了;后者如这次印度洋海啸灾难。
在全球化时代,灾难和风险成为推动人类参与跨国合作、全球治理、区域治理的重要动力。此次印度洋沿岸地区的救灾工作,就是一个典型的区域治理课题。温总理在会上建议启动多项区域治理机制,就海啸联合预警体系来说,不仅印度洋沿岸地区要建立一个,中国也建议与东南亚国家共建一个(须知南中国海比印度洋要小得多,同样震级引发的海啸的破坏力更大)。
虽然这是一场区域性灾难,救援工作却具有十足的全球性,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跨国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就单个国家的捐款额度而言,世界第一的位置谁都坐不了多久,先是5亿美元的日本,接着是6.7亿美元的德国,现在是7.6亿美元的澳大利亚,但显然澳大利亚也不会是最终的第一。当然这种竞赛有一点比拼影响力和比拼国家形象的性质,过火了就不太好。所以,应当有一个超国家权威来协调这种全球人道主义救援资源过于集中的现象,毕竟世界上还有许多灾难深重的地区也亟待援助。
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现象的出现,必然有共同价值观念作为基础。此次在全球范围内涌现的对印度洋沿岸灾区的援助热潮,就是基于人道主义精神高于一切的精神,基于人道援助、人道责任没有国界的时代观念。
一般来说,一个人身上可以有两种属性,一种是某国国民,另一种是人类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一个人同时拥有某国公民和世界公民这两种身份其实并不矛盾,反而是一种先进的时代潮流。“无国界医生”就是在默默实践上述时代精神的一些“世界公民”,他们总是出没于世界上的战乱地区和灾难现场(“无国界医生”也是海啸发生后第一个进入印尼灾区进行救援的外国机构),一视同仁地救死扶伤,包括自己国家的敌对国的国民。以年轻人居多的“无国界医生”可以说也是世界上最愤怒的一群愤青,他们在目睹灾难现场的反人道罪行时,并没有像红十字会那样保持中立,而是超越医生职业勇敢地予以披露和谴责。他们应当算得上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世界公民和最优秀的愤青。
对于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在各国争相做“负责任国家”的同时,我们也寄希望于今后有更多的跨国公民运动、跨国非政府公益组织,来补足国家在全球治理领域中的不足——毕竟国家考虑的问题要复杂一些,而非政府公益组织考虑的只是单纯的道义原则。例如对于减少全球废气排放,非政府公益组织要比各国政府态度要积极得多,因为国家还要考虑到国家利益、GDP增长率等等。因此,非政府公益组织可以在国家之外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地球公民们聚集一堂讨论地球公共事务治理时,其实也是这样开始发言的:“各位同事……”
我们期待着世界各国政府领袖有更多的场合和机会以“同事”互称,并且期待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公民通过各种机制、针对各种公共课题也成为“同事”。
美欧海啸救灾中比高低 竞相展示赈灾外交
印度洋大海啸,在欧美国家引起前所未有的震撼和人道救援总动员。5日中午,所有欧盟国家都为海啸罹难者举行了3分钟的默哀。美国总统布什也宣布,本周美国将降半旗,“为一场惨痛悲剧的死难者志哀”。灾难发生后,各种各样的赈灾计划陆续出台,如火如荼的募捐活动在欧美全面展开。
美欧有不同表现
欧洲人如此积极参与救灾,最直接的原因是,在罹难的外国人中,欧洲人最多。海啸发生时,数万正在度假的欧洲观光客,与当地人一起经历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记忆中最悲惨、最具毁灭性”的天灾。另外,欧洲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也激起了民众对受灾国的普遍同情。有报道说,这场海啸以同样的残酷,使西方富裕国家同贫穷的亚洲国家遭遇了同一灾难。欧洲有媒体还发出了“大家都是亚洲人”这一颇有哲理的呼吁。法国总统希拉克就说,这场灾难也是“我们的”。
欧洲人还反思:这些年,东南亚国家尽管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的冲击,旅游业却发展很快,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大批西方旅游消费者。但是,无序的开发,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海啸发生后,欧洲有媒体提出,“为何我们在享受廉价旅游时没有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呢?”文章批评美国不负责任地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认为“没有财富和进步的传播,就没有一个被理解和容忍的全球化”。这次浩劫过后,西方国家应“更理智地对待南北对话与援助问题”,“建立更平等的南北关系”。
灾难发生初期,美国反应缓慢,最初只表示援助1500万美元。欧洲报刊纷纷批评美国援外表现“小气”,“过于吝啬”,只把占GDP极小的一部分用于外援,这次赈灾款项与它扔在伊拉克战场的2250亿美元比,只是九牛一毛。
海啸发生时,正赶上欧洲人度假高峰期,欧洲国家的领导人大多都在外国度假。舆论批评欧洲国家的政府迟迟拿不出危机处理办法。欧盟也同样遭到批评。有舆论认为,面对危机,欧盟缺乏快速反应和协调能力,显示出摊子大、应急慢的问题。
双方投入都非常大
遭到外界广泛批评后,美国赶紧行动起来,宣布将捐款增加到3.5亿美元。
随后,布什迅速派他的弟弟、佛罗里达州州长杰布和国务卿鲍威尔一道前往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灾民。与此同时,美国派遣大量官兵与飞机前往灾区,空投各种物资。3日,五角大楼决定派以圣迭戈为母港的“慈善”号大型医疗舰前往印度洋参加救援行动。“慈善”号拥有上千张病床,并且可供救援直升机起降。除派出“慈善”号外,美国计划动用12艘运输舰,其中包括6艘满载可支持1.5万名海军陆战队员行动30天的大型物资补给船。这些补给船有海水淡化设备,可以在距离海岸两英里水域透过浮动软管向岸上直接输送饮用水。此外,以“好人理查德”号为核心的美军舰队3日穿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洋灾区。日前,“林肯”号航母也赶到苏门答腊岛北部的亚齐地区海域,出动数十架直升机向偏远灾区运送食品等救援物资。
到目前为止,美军为救援行动投入了1.3万多名军人和14艘舰船,还将派更多的舰艇参加救援行动,包括从关岛调遣舰艇前往灾区。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海军上将法戈4日表示,参与救援的直升机将达到约90架。美国还提出,在亚洲实施类似于二战后对欧洲进行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积极参与灾后重建。
面对美国的“强势”,欧洲国家也不示弱。欧盟明确表示,“在这次赈灾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近日,欧盟代表访美,协商灾后重建问题。1月6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欧盟将向海啸受灾国提供1亿欧元(约合1.32亿美元)紧急赈灾款,并计划为受灾国提供10亿欧元的贷款。巴罗佐参加了当天举行的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他指出,除了上述援助外,他还将要求欧盟议会同意向受灾国提供3.5亿欧元,用于灾区长期重建工作。
法国是欧盟国家中反应最快和最早参与救助的国家,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向灾区调派军舰的欧洲国家之一。它不断提出新建议,竭力发挥大国作用。先是希拉克提议建立人道主义快速反应部队,能够在全球多个地区执行任务。后又有人具体化,主张建立“欧洲紧急救援部队”。
欧洲国家中,德国的官方救援款从2000万欧元增加到5亿,居世界之首。德国总理施罗德率先提议延缓甚至减免受灾国的债务,得到法英意的支持。德国还主张欧盟成员国同受灾国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帮助它们重建。施罗德在中断圣诞休假赶回国后,号召民众把过新年的钱省下来捐给灾区。他说,即使小额捐款也同样重要和弥足珍贵。
与受灾国最利益相关的要数英国。在印度洋的7个英联邦成员中,多数都在受灾国名单上。此外,英国本土还有上百万印度人和斯里兰卡人。海啸发生时,有1万英国人在现场,其中6000人是私人旅游。因此,英国努力抓住机会发挥榜样作用,而且注意同欧盟保持一致。
英国还是今年八国集团的主席国。为了让美国听到它的声音,英利用这一身份,竭力主张“立即延缓”受灾国的债务,力图推动西方国家加大援助力度。
它们为何如此积极
在这次海啸救援行动中,美欧以其突出表现,显示它们的大国实力,竞相展示各自的“赈灾外交”。
美国刚开始时反应慢,捐得少,主要是对灾难没有足够重视。后来受到媒体及外界的批评,同时看到世界其他大国都在积极行动,大量捐款,便马上行动起来。美国意识到,这是改变自己国际形象和改善与有关国家关系的一个契机。《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对于印度洋灾难的处理,是一项抉择,也是个机会。美国一些学者指出,由于美国进攻伊拉克,造成一些亚洲国家反美情绪高涨,尤其是在印尼,布什在2003年首次短暂访问该国时已尝到滋味。美国可借救灾改善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洛杉矶时报》的一篇评论指出:“凭借对这场大灾难的慷慨解囊,布什可以向国际社会展示,美国不是只会用枪杆子来达到外交目的。”美国媒体一再报道说,现在救灾的关键是运输问题,美军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国家无法比的。也有分析认为,美国派那么多军队,既是为了救灾,也有其战略考虑。
当然,美国还有与欧洲一比高低的意思。美国讥讽法国捐款少,法国则回敬说,它的救援款比例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42%,美国却只有0.15%。希拉克曾主张设立“世界发展税”,得到英国、西班牙和巴西的赞同,但激怒了美国。有报道说,美国和欧洲似乎从救灾行动一开始就较劲,美国提出和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组成“人道主义联盟”,充当国际救灾的“领头羊”,令欧洲国家十分反感。法国则呼吁整合国际赈灾行动,搞多边协作。有分析说,美国建立所谓的人道主义联盟,“有政治打算”,是想绕开联合国,排挤欧盟国家,主导救灾乃至今后的重建工作。
马尔代夫是个群岛国家,一次大海啸只能淹没部分岛屿。
2004的一次大海啸中,马尔代夫至少42个岛屿在此次的大海啸中遭没顶,马尔代夫共有202个岛屿有人居住,其中13个由当地人居住的岛屿被海啸摧毁,另外29个供外国人使用的度假岛屿也不能幸免于难。
下为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新闻资料:[南亚海啸]马尔代夫至少42岛屿遭淹没。
[亚洲新闻网] 马勒30日消息,马尔代夫总统星期四表示,至少42个岛屿在此次的大海啸中遭没顶,117人死亡和失踪。
总统加勇表示,最高海拔才1公尺的马尔代夫拥有1192珊瑚礁岛,75个人在此次事件中死亡,另42人失踪。
加勇是在国会特别会议上说:“无论从何角度出发,我们都没有做好应付这场灾难的准备。”
他表示,在政府和边远岛屿取得联系后,死亡人数应该会增加。
加勇说:“在经济援助下,我们或许有能力重新再来,可是要人们克服内心的创痛却是不易的。”
加勇同时警告,只要海水升高1公尺,“马尔代夫就会被淹没了”。
马尔代夫共有202个岛屿有人居住,其中13个由当地人居住的岛屿被海啸摧毁,另外29个供外国人使用的度假岛屿也不能幸免于难。
加勇表示,已从受袭岛屿疏散9000人,1.2万人流离失所。共有6名外国人丧生,包括3个英国人、两名斯里兰卡人和一名印度人。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