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石倩
炎炎夏日,喝冰镇饮料是不少人的消暑方式,各大商超也迎来饮料销售高峰。近日,有媒体报道,新加坡启用饮料健康分级系统。8月3日,极目新闻记者探访武汉多家商超发现,被列为D级饮料的果汁和碳酸饮料,仍然最受消费者欢迎。业内人士分析,将饮料分级对中国市场而言意义不太大,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大家的饮食习惯非常多元化,这种分级或许也很难改变国人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
新加坡启动饮料健康分级系统
近日,有媒体报道,新加坡启用新的饮料分级系统,不论是超市、冰柜还是饮料机中的饮料,都需要被贴上A/B/C/D的标签,从A级的最健康到D级的最不健康,让购买者可以一目了然。
根据规定,每100毫升的饮料中有超过5克糖分和1.2克饱和脂肪的饮料属于C级,10克以上糖分和2.8克以上饱和脂肪则是D级。这两个级别的饮料必须在包装上印上标签,而较为健康的A级和B级饮料则无须印上。
A级饮料主要为矿泉水;B级饮料主要包括零糖或代糖饮料和椰子水;C级饮料主要为牛奶、速溶咖啡等;D级饮料主要是可乐、雪碧等含糖碳酸饮料以及果汁饮料等。
据悉,新加坡进行饮料分级的原因是糖尿病在该国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为遏制糖尿病的发展,新加坡政府要求对饮料进行分级并禁止发布D级饮料广告。
其实不止在亚洲,糖摄入过量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城市化、快节奏的生活和广告推广等因素,都对糖摄入过量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各国和国际组织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除了新加坡的饮料分级制度之外,比较多采用的还有糖税政策和限制广告宣传等。
果汁碳酸饮料更受消费者青睐
在社交平台上流传的饮料分级清单显示,不添加糖和代糖的茶饮料属于A级;代糖饮料属于B级;椰汁、牛奶、咖啡等属于C级;常见的碳酸饮料属于D级。而部分宣称健康的饮料其实并不健康,存在一些“糖分陷阱”,某些健身人士爱喝的运动饮料里也有D级饮料。
在尚未启用饮料分级的中国市场,这些饮料的占比如何?
超市货架上果汁和碳酸饮料仍占主流
8月3日,极目新闻记者在武汉中商徐东平价广场看到,整个超市饮品区大概有十几排货架。货架上排列较多的商品还是碳酸饮料和果汁。
推着手推车买菜的孙爹爹走到该超市饮品区,看到了特价10.5元一箱的矿泉水,将水搬进了推车内,“伏天里刚烧开的水有点烫,家里备上一些矿泉水,口渴的时候可以应急。”
在附近写字楼上班的于先生则选了一瓶2升的健力宝,“大瓶装的饮料更优惠,放在办公室里可以喝一整天。”
无论是孙爹爹还是于先生,都表示没听说饮料分级的事,“有时候就是看哪种饮料打折,或者特别馋什么口味的时候就买什么。”
中商徐东平价广场食品卖场经理李琴介绍,超市饮品区共有700多种商品。其中矿泉水占比约20%,果汁和碳酸饮料占比50%左右,代糖饮料包含了部分碳酸饮料和果汁,数据有重叠,大约占比35%。目前夏季正是饮料销售高峰期,是冬季饮品销售额的两倍。
另一家超市的饮料占比情况也较为类似。武汉群光广场新生活超市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超市售卖的矿泉水有20多种,在饮品品类中占比12%左右;椰子水和代糖饮料有25种,占比13%左右;牛奶和速溶咖啡有40多种,占比25%左右;碳酸饮料和果汁近100种,占比50%左右。
超市工作人员正在饮料货架旁理货
该超市工作人员进一步介绍,目前消费者还是更偏爱口感较好的饮料,比如果汁和碳酸饮料。但近年来,健康饮料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消费者更加注重饮料的营养价值和功能性,对低糖、无糖、天然成分饮料的需求日渐增长,无糖和低糖饮料比往年受到更多关注。
李琴也表示,虽然碳酸饮料和果汁的销量领先,但是无糖或代糖饮料的增长趋势很明显,90%以上的客户都是年轻消费者。
饮料分级或难以改变饮食习惯
饮料分级会对饮品行业及消费者饮食习惯带来较大影响吗?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将饮料分级仅仅方便于中老年消费者对饮料进行甄别,对其他消费者意义不大。尤其是新生代,消费时非常有主见,很难通过饮料分级对他们的消费习惯产生影响。
朱丹蓬举例称,近期关于阿斯巴甜致癌的讨论非常热烈,但他认为,任何食物抛开剂量谈安全性都是不科学的。同理,饮料健康与否也与剂量大小有关。
新加坡将饮料分级,是饮品行业的一次服务体系升级,从商业逻辑和商家盈利的角度来看,都有着积极意义;但从消费端来看,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朱丹蓬认为,这种分级标准在中国不太行得通,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国人消费习惯非常多元化;另外,中国消费者可能不会太认同所谓的健康分级,不然泡菜、香肠这类商品就不会成为国民美食。国人长久以来形成的饮食习惯,并非一个分级所能改变的。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