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学课本上很早就看到了国外的资本家宁愿倒掉牛奶也不会给穷人喝的,乍一听这种情况,大家应该都会直接觉得资本家简直就是黑心肝,冷漠自私到了极致。不过渐渐的,一些专家开始解读这种现象,认为这是市场规律所导致的,资本家也无法干涉。要理解这一个情况,可能需要先了解下当时的真实情况。
在1929年的时候美国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因为利润十分丰厚,100磅可以卖到4.79美元,其中的净利润差不多达到了一半,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加到了这个行业当中,因此导致了当年的年产量一度达到了110.5亿美国加仑。市场的规律就是一旦供过于求,必然会产生过剩的产能,因为美国强调的是市场的自由,所以也无法干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畜牧业这个行业。
当牛乳产品的渠道越来越多的时候,市场开始对产品进行了基本的分级,把牛奶的等级分为了高中低三档,其中一些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采购都直接选择了最高等级的,因此大量的奶农都失去了保障。特别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资本家压低了收购牛奶的价格,导致了原本不是生产高等级的奶农更是无法生存下去,无奈之下只好选择降低价格来存活下去,从五美元一路下跌到了一美元以下,已经难以维持正常生了,只好一个个宣布了破产。
这些破产的奶农自然十分气愤,因为感觉被资本家和政府联手欺骗了,于是爆发了一次次的游行,在1993年的纽约就出现了一次超大规模的游行。另外没多久在纽约西部奶农为了宣泄不满,开始把牛奶给倾倒到了街上和沟里,导致了警察介入,双方产生了冲突无数人受伤,警方还拘捕了200多人。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牛奶产能过剩,其他行业凋零,奶农转行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当时的奶农选择扔掉牛奶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如果要卖出这些牛奶的话就必须杀菌而且还要运输,这样即使低价卖出去也是赔本还不如扔了来得划算。如果送给穷人的话,那么也是要进行杀菌作用的,另外维持现场的秩序还需要大量的人力,这也很不划算。因此,这种现象被载入了史册,明明很多穷人都喝不起牛奶,但是还有人在倒牛奶,其实倒牛奶的不是资本家,也是穷人受害者。
对于这件事来说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杯满则溢,美国一直夸耀的自由市场行为存在着很大的隐患。这种“自由”只是看似罢了,就像奶农倒掉牛奶根本没人强迫他们,看似是自由的,实际上则是被逼无奈。后来政府因为担心暴动,所以选择了低价购买奶农牛奶,然后回来再继续扔掉,从而避免了中下等奶农的悲惨命运。
书本上倒牛奶的情况其实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资本家倒掉牛奶,一种是奶农倒掉牛奶,还有一种是政府倒掉牛奶。这三种其实情况都不太一样,资本家是为了维护自己利益,奶农则是被压迫无奈之下选择把辛苦的成果给毁掉,政府则是为了拯救濒临破灭市场的举动。因此,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才不至于跟风。